湖州军转干

首页 > 军转干 > 阅读资料 >

2014年浙江军转干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干货04

湖州中公教育 2014-09-05 09:21:58 浙江中公教育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导语】军转干考试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在2014军转干考试中计算机常识知识虽占分值比重不大,但更要避免不必要的失分,中公教育浙江军转干考试网建议广大军转干考试考生不要放弃复习基础常识知识,因为它是军转干考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130、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在于:①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清除了出去,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变革;②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提供了(哲学)根据;③使研究社会问题的各门学科有了(科学)的指导,从而才能成为(科学)。

131、(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是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它①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②制约和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③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④一定条件下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但它(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替,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32、人口是指构成社会的(人的因素)的总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①(适度)人口有利于社会发展,(不适度)人口会延缓社会发展;②人口(质量和构成)对社会发展也起重要作用;③人口作用具有二重性(劳动力、消费者)。但人口(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替,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33、人口因素受(生产力)和(社会状况)的制约。

134、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和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35、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①生产方式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③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136、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地主为首的社会,大机器产生的是以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的理论来源是(“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137、社会运动形式的物质承担者是(物质生产)。

138、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方式);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是(生产方式)。

139、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

140、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变革更替)的历史。

14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是辩证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142、只有尊重群众的(选择),才能做到尊重历史的(规律)。

14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144、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实践是人们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45、首要的生产力是(劳动者)。在现代化的生产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46、生产关系是人民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147、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志。※经济基础性质是划分不同类型的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志。

148、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自始至终存在者矛盾。其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是(基本适合——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前进过程。

149、(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制定战略、策略、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是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必将代替和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150、当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现存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反对变革生产关系就会犯(右倾保守)的错误;相反,当现存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展的潜力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以前,超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轻率地变革生产关系,就会犯(“左”倾冒险)的错误。

151、(经济基础)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诸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总和。

152、上层建筑指的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中(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及设施)。

15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54、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和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

155、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156、(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科学技术)都从不同方面推动了社会发展。

157、社会形态是指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58、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志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性质)。

159、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160、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161、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过程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含社会主义社会)的更替。

162、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经济)范畴。※注意,阶级的本质是经济范畴。

163、阶级是产生的前提:(有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

164、阶级的产生通过两个途径:(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俘虏变为奴隶)。

165、阶级的实质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即为(剥削阶级),这主要是从(经济)上地位的区别。

166、阶级对立的实质是(一部分人能够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167、阶级斗争包括不同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等基本形式。

168、阶级斗争的轴心是(经济利益)。

169、在我国,虽然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因此,在现阶段,在一定范围内,仍需要用(阶级分析法)去观察和处理问题。

170、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和(阶级斗争)的存在而产生的,国家实际上是从(人群共同体)本身分化出来的(政治共同体),国家的起源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17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国家具有(阶级)性。(军队)是国家的主要暴力工具,此外还包括(法庭)、(监狱)、(警察)等。

172、国家具有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对内职能主要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延伸,主要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利益)等。

173、国体,即(国家的根本制度),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说明谁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174、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175、确定国家的性质要根据(国体)。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176、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

177、国家是(历史)范畴,随着世界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完全消灭,国家也将日趋衰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阶级的必由之路。

178、(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焦点是谁是历史创造者。

179、唯心史观表现形式有:(唯意志)论、(宿命)论。

18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①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生产者;③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181、按个人在社会历史中作用和影响的大小,可以划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即杰出人物)。历史人物是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个人,他们的产生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杰出人物对人民群众具有(指导、教育、动员和组织)作用,群众需要杰出人物;另一方面,杰出人物(又离不开)人民群众。

182、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和由低级到高级的)合乎规律的具体历史过程。

183、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角度来看,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

184、人的社会性表现在:①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②人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③人的思想、言论、行为都具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185、价值是反映(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范畴,是指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及其程度)。

186、人的价值包含(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衡量人的价值的主要的或基本的尺度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多少)。(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主导方面。

187、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认为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取向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88、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全面)发展、(自我)发展和(充分)发展。

18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共性)寓于在(个性)之中。(个性)包含有(共性)。

190、“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所体现的哲理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真理)是在批判借鉴(谬误)中发展起来的。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2021浙江公职类考试公告查询
2021浙江公务员考试新资讯
2021浙江事业单位招聘公告
浙江地区银行招聘信息汇总
浙江教师招聘_资格证考试信息
中公题库APP
最近浙江国企招聘信息
最近浙江辅警考试信息
扫码咨询客服
扫码咨询

军转干<

招考信息

报考指导

阅读资料

考试题库

各项目入口一键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