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军转干

首页 > 军转干 > 阅读资料 >

2014年浙江军转干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干货03

湖州中公教育 2014-09-05 09:22:34 浙江中公教育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导语】军转干考试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在2014军转干考试中计算机常识知识虽占分值比重不大,但更要避免不必要的失分,中公教育浙江军转干考试网建议广大军转干考试考生不要放弃复习基础常识知识,因为它是军转干考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77、(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78、(内容和形式),是揭示构成客观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79、(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先后相继、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80、(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联系和非确定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8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转化过程的过去、现在、将来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82、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

83、能够相互转化的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84、必然性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原因引起的,它在事物的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原因,它在事物的发展中一般只居于(从属)地位,只能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不能决定和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

85、现实性,是指现实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的客观事物,它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86、现实不等于(现存),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

87、五对基本范畴各自的辩证关系普遍可概括成:第一,(二者有着明确的区别,不可等同,不能混淆);第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88、(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注意,直观反映就是形而上学。

89、人的认识具有:(社会性)、(主体性)、(能动性),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90、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目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91、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表现:①认识对实践有(导向)作用;②认识有(相对独立)性;③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也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92、主体反映客体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93、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94、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9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96、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需要:①掌握(系统而又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②对感性材料进行(理性思维的逻辑)加工。

97、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①一定的(技术手段);②(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98、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注意,认识的总规律不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实践。

99、真理是(哲学)范畴,它要求(主观同客观)相符合,它不是(客观实在),而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100、真理的客观性:①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③关于同一对象的真理,只能有(一个)。

10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02、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相对)性。) 

103、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及存在的(无条件性)。

104、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10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106、人类获得真理的过程就是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过程。

107、是非得失,(是非)即真理,(得失)即价值。

108、真理和价值(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引导)。※可以相互渗透的有:真理和价值、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

109、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

110、真理和价值的区别:真理是对(客体)的尺度,是(统一的、一元的);价值是对(主体)的尺度,是(多样的、多元的)。※统一性原则、多样化原则

111、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认识与实践也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12、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在对象性活动中,进入人的(实践活动范围)和(认识活动范围)的客观对象。

113、主体和客体之间首先表现为(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主客体之间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114、主体的认识能力主要包括:主体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知识和经验),(情感、意志和性格)等。

115、主体的认识能力主要表现为:①全面、准确地把握认识客体的(感性材料);②透过大量感性材料的现象,达到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③运用认识的理论成果制定行动的计划、方案,形成(实践)观念,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发展认识。

116、社会历史观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1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18、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

119、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生产方式)。

120、决定社会性质和面貌的是(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

12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是社会全部(精神生活)的总和,具有(历史性)、(阶级性)。

122、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实现的,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影响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124、社会意识的社会功能:维护或批判(社会现实);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

12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④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2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27、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

128、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一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通常称为(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另一类是不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可称为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如(自然科学、思维科学、语言学)等。※社会心理包括:(风俗、习惯)等。

129、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2021浙江公职类考试公告查询
2021浙江公务员考试新资讯
2021浙江事业单位招聘公告
浙江地区银行招聘信息汇总
浙江教师招聘_资格证考试信息
中公题库APP
最近浙江国企招聘信息
最近浙江辅警考试信息
扫码咨询客服
扫码咨询

军转干<

招考信息

报考指导

阅读资料

考试题库

各项目入口一键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