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浙江政法干警考试文综备考系列——马哲篇(2)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这道题答案是D。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各地城市建设都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这是城市建设的共性,体现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各地还注重展现个人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这是城市建设的个性,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这种城建思路体现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一般在这种题目中都会涉及到特色、个性之类的词,看到这些词,考生就需要和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相联系,一般考察的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辩证法部分还喜欢考察矛盾的内容,比如矛盾的同一性问题,即矛盾的对立面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质量互变规律、认识论中认识发展的两次过程等,还有一些题目是将很多知识点进行杂糅出题的。比如:下列选项中三国典故与哲学论断对应错误的是( )。
A.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B.草船借箭——人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
C.张飞醉酒失徐州,借酒破张邰——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D.望梅止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这道题不仅考察了各位考生的文学常识,也结合了马哲部分的考点进行出题。面对这些题目时,需要考生对于马哲的知识点有所熟悉。比如A选项,就考察了发展这一特征,草船借箭就是诸葛亮利用了风向的规律,并将其用到战争中,体现了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C选项张飞因为醉酒,失去了徐州,却取得了张郃,一次失利,一次胜利,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而D,望梅止渴的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它包含的哲理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而不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种题目相对来说就是比较难的,不仅需要考生对这些典故都很熟悉,而且要和马哲的内容都能够对应上。
考点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试题2: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意思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这道题答案是D。这句话出自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意为要知道房屋是否漏,人要在屋下,要了解政绩有何缺失,要深入民间之意,表达了政府倾听民声,受民监督的施政理念。所以本题答案选D。这题虽然考察了直接经验与认识的关系,但是各位考生在这题中要把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而这种实践不一定只来源于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也属于实践。
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提醒各位考生,在下面的备考中,可以结合上面的高频考点去学习马哲,并且针对一些可能涉及的内容,好好把握。

- 关注微信公众号:湖州中公教育(ID:hz-offcn)
专注考试资讯及备考学习资料推送





扫码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