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巧用“传递性”破解三段论
首先,中公教育带大家了解一下三段论的标准形式以及其中的一些概念:
(一)三段论的四种标准形式:小前提+大前提=结论
所有A是B,所有B是C→所有A是C
有些A是B,所有B是C→有些A是C
所有A是B,所有B非C→所有A非C
有些A是B,所有B非C→所有A非C
(二)什么是全称命题?什么是特称命题?
含有全称量词“所有”的命题叫全称命题。如:所有A是/非B。
含有特称量词“有些”的命题叫特称命题。如:有些A是/非B。
注意:当三段论的两个前提中有且只有一个全称命题时,该全称命题一定是大前提。
(三)什么是主项?什么是谓项?
判断中反映所断定对象的概念叫做主项。如:所有A是B,A是主项。
判断中表示事物的性质或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叫做谓项。如:所有A是B,B是谓(项。)
(四)什么是换位推理?
换位推理就是通过改变前提中直言命题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从而推出结论的推理方法。换位推理有两种形式:(1)有些A是B=有些B是A;(2)所有A非B=所有B非A。
注意:有些A非B≠有些B非A;所有A是B≠所有B是A。
(五)什么是传递性?
三段论的两个前提是通过一个共同的概念B进行传递,从而得出结论的。这个具有传递性的概念B应该是小前提的谓项,同时是大前提的主项。
因此,在三段论的结论型题目中,我们可以通过传递性以及换位推理来解题。例如:
所有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都报考了公务员,有的报考公务员的是党员,所有行政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都没有报考公务员。
据此,可以推出( )
A. 有的党员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
B. 有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是党员
C. 有的党员不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
D. 有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不是党员
【中公解析】设各个概念: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A,报考公务员=B,党员=C,行政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D。则题干命题分别为:
(1)所有A是B;
(2)有些B是C=有些C是B(换位推理);
(3)所有D非B=所有B非D(换位推理)。
A选项:有些C是A。
第①步:锁定含有A、C两个概念的两个前提(1)、(2);
第②步:确定特称命题(2)是小前提,全称命题(1)是大前提;
第③步:确定具有传递性的概念,即概念B;
第④步:根据传递性概念的主项、谓项特点推出:有些C是B+所有B是A=有些C是A;
第⑤步:根据换位推理,大前提与题干条件不符,故A选项错误。
B选项:有些A是B+有些B是C=有些A是C,两个前提的特称、全称相反,故B错误。
C选项:有些C是B+所有B非D=有些C非D,即(2)+(3)=C选项,C选项正确。
D选项与B选项同理,错误。
常见问题
- 浙江公务员考试对学历有何具体要求?
- 非全日制普通高校学历人员可否报考?
- 关于“基层工作经历”如何理解?
- 历年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型题量如何分布?
- 面向服务基层招考的范围和对象是什么?
- 公务员考试政审不通过的原因是什么?
-
微信公众号:湖州中公教育
(ID:hz-offcn)
专注考试资讯及备考学习资料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