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考申论冲刺期再读“政府角度”
一、客观地承认问题
从字面意思来看,这里的“承认问题”是要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也就是对待问题既不能避而不见,也不能过分夸大。比如,2014国考副省级试卷的给定资料中讲到了“跟风”现象,描述的是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信息芜杂,人们过分依赖专家指导,出现了浮躁与心理亚健康的种种表征:对养生专家盲目追捧、各种买房热、基金热、报班热……这是当下社会确实存在的一种现实性心态,我们不能因为其广泛存在就把“跟风”默认为合理,而应充分认识到它将产生的不利影响:除了对人的自主选择能力造成巨大冲击,使相当一部分人成为脱离了庞大的文化系统而难以生存的族群,还会对科学主义的文化系统进行颠覆甚至戏弄。所以,不论是分析还是解决问题,一定要建立在客观承认问题的基础之上。
二、辩证地分析问题
辩证,就是要一分为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发生的,每一项政府决策都是基于当下的现实国情而制定的,我们不能用一把标尺衡量古今。就拿我们最近热议的“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来看,这正是基于我国人口趋于老龄、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态势之下提出的,是从实际出发,是符合国情的基本决策。但是,并不能因此否定过去的“计划生育政策”。社会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分析问题也一定要立足实际,既看到合理的一面,又要看到变化中的局限。
三、积极地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承认并发现问题的最终归宿,否则分析得再全面深刻都无法发挥作用。从宏观来讲,我国政府正处于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党中央也对广大公务人员提出了“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的新要求,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里的“实干”正是指解决问题。从微观来看,这也正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中规定的五大能力中“解决问题能力”对广大考生提出的要求。虽然近三年并未直接考查提出对策类题目,但解决问题的思想会融入在综合分析与提出对策的题目中,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中公教育认为,在公务员考试申论作答中谨遵“政府角度”这一原则非常有必要,考生们要在备考中多练习、多运用,一定能取得申论高分!
常见问题
- 国家公务员考试基层工作经历是指什么?国考基层工作经历如何计算?
- 国家公务员面试采用哪几种模式?题型都有哪些?
- 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地点可以选择吗?
- 历年国考成绩公布时间,国考成绩什么时候出来?
- 往年国考湖州地区哪些岗位报考人数较少?
- 国考和浙江省考有什么区别?
-
微信公众号:湖州中公教育
(ID:hz-offcn)
专注考试资讯及备考学习资料推送
-